憂鬱症

1.憂鬱症的症狀:

(1)情感方面:

情緒低落、容易哭泣、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常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自責、無助、甚至覺得人生無望而有自殺意念或行為。

(2)思考方面:

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3)行為方面:

無精打采、說話與動作明顯遲緩、坐立不安,變得不太想動。

(4)身體方面:

失眠或嗜睡、倦怠、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感受不到樂趣。大部份個案食慾變差,體重降低,有時會抱怨頭痛、胸悶、慢性疼痛、消化系統不適等生理症狀。

※當上述症狀,持續時間長(超過兩週以上),並出現明顯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礙時,就稱之為憂鬱狀態或憂鬱症。

2.憂鬱症的類型

(1)重鬱症:

嚴重的憂鬱症,其憂鬱症狀明顯,並且嚴重的影響工作能力與日常生活作息。這些症狀在一生中可以發生一次或多次。

(2)輕鬱症或稱鬱型精神官能症:

是一種較不嚴重的憂鬱症。這些長期而慢性的憂鬱症狀,雖不會使生活、工作停擺,卻讓人心情低落、提不起勁。

(3)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

就是一般人所通稱的躁鬱症,實際上病程內會可能出現躁期或鬱期的症狀。而上述兩種類型,病人只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不會有躁期的症狀。這一個類型的憂鬱症症狀表現不一定,可能是嚴重的類型,也有可能是較不嚴重的類型。

3.引發憂鬱症的可能因素:

(1)生物因素:

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2)遺傳與性格:

遺傳機率較其他種精神疾病高,一般而言一位重鬱症的患者,其一等血親得此病的機率是常人的2-10倍。某些性格悲觀或缺乏信心者,也較易有憂鬱症狀。

(3)生活事件與壓力:

憂鬱症發病部份與外在環境壓力有關,例如:失去所愛的人、生活上的變故、創傷經驗等。

(4)身體病痛:

一些身體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中風)、腦部外傷或其他病變等,可能會引發憂鬱症症狀。

(5)藥物濫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6)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失調、停經(更年期)、分娩後(產後憂鬱症)。

4.憂鬱症的治療:

(一)藥物治療:

抗鬱劑…可改善憂鬱症狀。(約80﹪的個案對藥物反應不錯)

※ 服藥須知:

1. 藥效約二至三週以上才會出現,病人需依醫師處方耐心服用。

2. 持續門診,規則服藥,有疑問應與醫師討論,症狀改善後仍需規則服用一段時間,太早停藥容易再發病。

※ 服藥常見的副作用:

口乾、便秘、排尿困難、視力模糊、心跳加快、嗜睡或姿勢性低血壓等,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出現。最近醫院使用的新型的抗憂鬱藥物,比較不會有此類副作用。

(二)心理治療:

專業人員依個別需要給予心理支持或治療,學習處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協助病人度過危機,甚至減低再發病的機率。

(三)環境治療:

1. 鼓勵個案保持與家人、朋友的接觸,促進人際交往。

2. 家人支持與瞭解。

3. 危機調適:提供個案緊急情緒支持與疏解危機的方案。

※ 以上治療可單一或合併使用,醫師會評估狀況,安排適當的治療。



躁鬱症

1.何謂躁鬱症?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起伏,快樂、悲傷、生氣都是正常會有的情緒反應,也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躁鬱症是一種使人的情緒高低起伏變化失去控制的一種疾病。這些情緒起伏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感覺、行為、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有些人以為得這種病,是一件相當丟臉的事情,似乎是病人的罪過。但基本上,罹患躁鬱症並不是誰的錯,也不是虛弱或不穩定人格的結果。它就和一般人會得的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而且是可以治療的一種病。

2.躁鬱症何時會發生?

躁鬱症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第一次發作,有時在兒童初期或晚至四、五十歲發生;但是如果一個人超過五十歲才第一次發生躁鬱症的話,則必須考慮是否為其他身體疾病問題造成的,例如神經科問題或是藥物、酒精所引起的。

3.為什麼必須及早診斷躁鬱症?

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可以避免患者出現下列的情況:

自殺:在患病的初期自殺的危險性最高。

酒精及藥物濫用:超過半數以上的躁鬱症患者在生病期間會有藥物濫用或酒精濫用的情況。

婚姻及工作問題:立即的治療可以改善婚姻的穩定及工作的生產性。

治療困難:有證據顯示病人的發作次數愈多,下一次發作的治療愈困難、發作的頻率也會愈高。。

4.躁鬱症會遺傳嗎?

研究發現有些遺傳基因可能與躁鬱症的發病有關,就好像一些生理疾病如關節炎一樣,與遺傳有關。然而如果你有躁鬱症而你的伴侶沒有,則小孩子得病的機會大約是七分之一;如果家中患躁鬱症或憂鬱症的人愈多,則小孩得病的機會也就愈高。

5.什麼原因會引起躁鬱症?

沒有單一的原因造成躁鬱症,但是許多研究顯示它可能是一種體質的問題,它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缺乏穩定性有關。這樣的生化異常使得躁鬱症患者很容易受到情緒或外來壓力的影響,如果生活上不如意、使用刺激性藥物、缺乏睡眠或過度刺激,腦部迅速恢復平靜的功能就無法適當的運作。

這種先天體質與環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理論與許多內科疾病的理論相似。以心臟病為例,一個人可能有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的傾向,日常生活中漸漸地造成心臟氧氣供給的傷害,但並沒有任何症狀。當壓力來時,例如運動或壓力大時,如果氧氣供給變得太低便會覺得胸痛,甚至引起心臟病發。而躁鬱症的發病理論也大同小異,只是目前對會引發病症發作的原因,並不是百分之百了解。

6.躁鬱症的症狀有那些?

在躁鬱症的病程中可能出現下列四種的情緒症狀:

(1)躁期

躁期的病人常會因為體力、創造力及社交能力的增加而帶來愉悅感,這種感覺很快就失去控制地昇高到躁症發作。典型的躁症患者通常都不會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有病,否認有任何事出問題,且會生氣地指責那些認為他有問題的人。

在躁症期間,以下的症狀會持續超過一個星期,且會嚴重到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出現困難:

*情緒不尋常的高亢、愉悅或易怒

*睡眠需求減少,睡得少也不覺得累,仍然精力充沛

*說話速度變快,而且常不自主的會想一直說話

*思緒想法變得很快速敏捷

*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交談時常有話題變來變去的現象

*覺得自己變得很有能力、很偉大或很重要

*不會考慮可能發生的不良後果而做些鹵莽的事,例如隨便花錢、不節制的男女關係或性行為、或貿然的花錢投資。

*在非常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精神病症狀,例如幻覺(聽到或看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或妄想(相信一些不真實的事情)。

(2)輕躁期

輕躁期是躁期的輕微型態,有類似但較不嚴重的症狀,並且引起較少的障礙。在輕躁期,患者會覺得情緒高、感覺比平常好、且較有生產力。這種狀態會讓病人感覺很好,有些人會為了讓自己停留在這個階段而停止服藥。但是,往往時間久了之後,會由輕躁期轉變成躁期,或掉到鬱期,反而會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3)憂鬱期(重鬱期)

在重鬱期,以下的症狀會持續超過二個星期以上,且會使日常生活的功能產生障礙:

*覺得心情低落、憂鬱、或對平常感興趣的事失去興趣

*失眠或睡太多

*胃口不好吃不下或心情不好拼命吃東西

*無法集中精神或注意力、對許多事情常猶豫不決

*行為動作或想法變得遲鈍或者會常常不耐煩,坐不住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有罪惡感,或變得很沒有自信心或自尊心

*覺得體力變插,整天覺得很累

*有自殺念頭或行為,腦海常會浮現與死亡有關的想法

*嚴重的憂鬱症病人也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

(4)混合型

病程中沒有明確清楚的躁期或鬱期,而是同時有兩種時期的症狀交替出現,也可能是在一天內這些症狀會有頻繁的轉變。患者某一段時間可能會像在躁期一樣覺得興奮或激動,但另一段時間則覺得易怒且憂鬱。

7.躁鬱症有什麼不同的型態?

每個人的發作型態和頻率都不同。有些人的躁期與鬱期的發作頻率差不多;其他人可能大部分是其中一種型態。平均來說,躁鬱症患者在生病後的十年間會有四次的發作。男性以躁症開始居多,女性則以鬱症開始較常見。前二、三次的發作間隔可能會相隔數年,但大多數沒有治療的患者會有較頻繁的發作。有時發作會有季節性,例如在夏天是輕躁期,到了冬天變成憂鬱期。有少數人一整年會有多次的循環發作或甚至持續整年的發作。

發作期可以持續數天、數月、有時甚至數年。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平均躁期或輕躁期會持續2-3個月,鬱期會持續長達六個月以上。有些患者在沒有發作的期間會完全恢復;然而有些患者會持續有輕度但惱人的憂鬱或情緒的起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wa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